1、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王维·唐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2、杜甫一生所写的诗不计其数,但被保留下来的约有1500首。 至于杜甫一生写了多少诗,谁也不清楚,但老街感觉杜甫可能更注重质量而非产量。
3、《登鹳雀楼》王之涣·唐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(相关资料图)
4、《伊州歌》益嘉运·唐打起黄莺儿,莫教枝上啼。
5、《鹿柴》王维·唐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。
6、杜甫来是一个读书人,但是他却心怀天下黎民苍生。他柔弱的身体当中,承载着是万千民众的生计,所以时间久了让他不堪重负。他曾经为老百姓呐喊,也曾经批判当时的黑暗,他喊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口号,却也知道自己老病有孤舟。这所有的情感,都融入了这句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7、《送别》王维·唐山中相送罢,日暮掩柴扉。
8、紧接着说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。“萧萧”就是风哗哗地吹动树叶子的声音。落木,落叶,《楚辞•九歌》中湘夫人说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秋风起,洞庭湖边上纷纷地落叶。在《山鬼》中也说到,“风飒飒兮木萧萧”,我们可以想见无边的落木萧萧而下。作者登高看到当时夔门、夔州这个地方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秋天,景象异乎寻常地壮大。层层叠叠的落叶,在哗哗大风的吹动之下,树叶飞动,落到地上。
9、《凉州词》王翰·唐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
10、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杜工部、杜少陵等,唐朝河南府巩县(河南郑州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杜甫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集为《杜工部集》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
11、鄜(fū)州:今陕西省富县。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,杜甫在长安。
12、赏析 诗一开头,点明“远送”,体现出诗人意深而情长。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,送了一站又一站,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,有说不尽的知心话。“青山空复情”一句,饶有深意。青峰伫立,也似含情送客;途程几转,那山仍若恋恋不舍,目送行人。
13、译文: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,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。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,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。
14、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好几年,但是他吵,还没有从战乱当中迅速恢复过来。杜甫本就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,对于现状自然很不满意。再加上她自己生活的境遇,四处漂泊,身体病弱,一生穷困潦倒,如何能让诗人安心呢?
15、桃花一簇开无主,可爱深红爱浅红。——《江畔独步寻花·其五》
16、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,也就是公元767年,当时正是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季节。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抒怀,他当时住在夔州,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。大家都知道,杜甫和四川关系最紧密的就是成都草堂,也有人叫杜甫草堂,都一样了。给人的感觉是杜甫在四川就住在成都,这是不准确的。杜甫刚刚到四川的时候,的确是住在成都,不仅得到了岑参、高适还有很多朋友的帮助,所以他盖起了成都草堂。你送点树苗,我送点椽子,你打个地基,我送套家具,是大家一起帮他建起来的。当然,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他的朋友高适和严武。可是后来,高适调走了(唐朝代宗广德元年(763年),六十岁。二月,迁任剑南节度使。十二月,松、维、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,高适不能救。唐朝广德二年(764年),六十一岁。春,高适为严武所代,迁刑部侍郎,转散骑常侍,进封渤海县侯。),严武也去世了(严武:上元二年(761年)十二月,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、充剑南节度使。宝应元年(762年)四月,唐玄宗、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去世。七月,严武被召回京,入为太子宾客,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。实际是命他充陵桥道使,监修玄宗、肃宗父子的陵墓。广德二年(764年)初再次入蜀。永泰元年(765年),严武突患疾病,死于成都,时年四十岁。),他在蜀中就没有了依靠,特别是在成都失去依靠。我们都说杜甫任工部员外郎,这个检校工部员外郎还真是严武给他上报朝廷得来的。现在严武死了,他只好离开了成都,打算出川。他出川往哪出啊,那就得从夔门往外走,出了夔门就出了四川,他打算沿着长江一直向南走,这是后话了。他在夔州前后也就只待了两年的时间,但写了好几百首诗,那么这首诗就写在他在夔州的时候。
17、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 ——《曲江二首》
标签: